特朗普对中国船只收费的计划还没落地,中企这次直接先下手为强粤有钱,直接绕开美国港口,将难题抛了回去。那么,美方针对中国船舶出台高额收费措施意欲何为?中企的动作又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?
今年早些时候,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出新的计划,要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附加费用。按照美方的设想,从2025年10月14日起,中国制造或运营的船只,每次停靠港口最高需缴纳150万美元,如果涉及中国订造船舶,累计单次费用可能超过350万美元。收费模式还设定了阶梯机制,第一阶段按吨位收费,每吨50美元,未来三年,每年再增加30美元。
这等于说,中国在全球造船和航运上的优势,会被人为抬高成本。美国官方给出的理由是遏制中国在造船业上的主导地位,推动美国造船业复兴。毕竟,美国造船业早已衰落多年,其国际船队规模不足百艘,在全球市场份额不到1%。与之相比,中国造船业占全球订单超过50%,优势十分明显。
但这只是表面理由粤有钱,实质上美方的做法还是延续了过去几年的思路,即把“去风险”和“脱钩”作为主要工具,通过关税、限制和额外收费,来提高中国企业的运营成本。美方认为,只要增加对中国船舶的压力,国际航运公司就可能转向美国船厂下单,从而实现制造业回流。然而,这种设想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,美国造船厂无论在产能还是技术上,都没有能力短期承接国际大规模订单,即便依靠政策扶持,美国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补齐几十年的差距。
事实上,特朗普政府在出台这一措施前,全球航运理事会已经发出警告,指出98%的国际船舶都可能被纳入收费范围。这说明,美国并不仅仅是针对中国,而是企图以中国为借口,把成本转嫁给全球航运业,最终让国际供应链承担风险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企业没有坐等美方政策落地,而是选择提前采取行动。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代表的中国航运公司,已经开始调整船队部署,大幅减少中国造船在美国航线的使用,转而把更多运力投向亚洲内部、非洲、拉美等市场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中远海运在中国大陆航线业务同比增长9.5%,亚洲航线增长5.2%,非洲和拉美航线增长11.9%,这些增量正好抵消了对美业务的缩减。这种调整带来的直接结果,就是“弃用”美国港口。
对中国而言,这样的调整,的确在短期会增加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,但从长远看,这是一种去风险化的过程。中国航运业和造船业已经建立了全球覆盖的供应链体系,美国并不是唯一选择。绕开美国港口,意味着更多贸易会通过亚洲、非洲、拉美等地区流通,这不仅减少了对美国的依赖,也增加了和其他市场的联系。对美依赖减少,意味着中方在未来应对风险时更加从容。
对美国来说,情况却截然不同。特朗普政府想通过收费来增加美国船厂的竞争力,但中国船只主动绕开美国港口,使得美国的主要港口面临吞吐量下降的风险。加州港务局预测,如果这一政策全面实施,美国西海岸港口货运流失可能达到320万吨。一些原本依赖中美贸易的港口,如洛杉矶港、长滩港,已经出现吞吐量下滑的迹象。美国港口的工人、仓储、运输行业都会受到波及,一旦进入年末旺季,美国国内物流紧张的情况,将被进一步放大。
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,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并非靠政策就能解决。产业生态链缺失,人才储备不足,制造能力有限,这是结构性问题。即使中国船舶不进入美国,美国船厂也没有能力立刻替代。强行征费,只会增加美国国内的物流成本,最终推高通胀,增加美国消费者的支出。换句话说,美国想借收费打击中国,但结果很可能是“偷鸡不成蚀把米”。
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,这场围绕港口收费的博弈,是中美过去几年竞争逻辑的延续。2018年的关税战,美国希望通过提高中国商品的成本粤有钱,来压缩中国产业链,但最终中国推动了内循环,增强了自主制造。芯片限制时期,中国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投入,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供应链。这一次,美国把手伸向航运和造船业,但中方依然通过调整结构来化解风险。美国的每一步动作,最终都迫使中国形成更强的替代方案。
小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